蕭軍蕭紅在哈爾濱時,認識了傅天飛,聽他講述參加磐石游擊隊的故事,大受感動。那天蕭紅一邊做飯,一邊聽,聽得入神,結果餅都煎糊了。她還記住了傅天飛狠紅的臉。後來蕭軍寫《八月的鄉村》,蕭紅寫《麥場》,其中都有傅天飛提供的素材。而傳天飛幾年後殉國,才廿七歲。
兩蕭在哈爾濱待了一年左右,於一九三四年十月輾轉到了上海,幸得魯迅幫助,漸漸打入了上海文壇。但他們的作品也不是暢通無阻,像蕭紅的《麥場》,本來生活書店願意出版的,送審半年之後,卻不獲批准出版。魯迅將稿件轉交《文學》雜誌,希望能連載,但仍是被退了回來。
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,魯迅請葉紫和兩蕭一起吃晚飯。他們向魯迅提出要創建奴隸社,自費出版「奴隸叢書」。魯迅聽了十分贊成,說「奴隸社」的名稱是可以的,因為它不是「奴才社」,奴隸總比奴才強,奴隸是要反抗的。為了避過審查,葉紫還虛擬了個上海四馬路的容光書店,作為發行所。黎明書店的兩名編輯丁鏡心和敖方肇熱心幫忙,替他們找了有來往的民光印刷所,一九三五年五月,印出了奴隸叢書之一葉紫的《豐收》,六月接着出版了叢書之二蕭軍的《八月的鄉村》。
蕭紅的《麥場》在朋友間傳閱,大家對書題頗有意見,後來胡風一錘定音,建議改為《生死場》,魯迅聽說後也同意。《生死場》便於同年十二月由奴隸社出版,是為奴隸叢書之三(奴隸社總共就只出過這三本書)。魯迅寫了序言,胡風寫了讀後記。魯序大概是許廣平代為抄寫的,沒有他的簽名。蕭紅見葉紫和蕭軍都有,便央魯迅要簽名。魯迅寫了寄給她,說:「我不大希罕親筆簽名製版之類,覺得這有些孩子氣,不過悄吟太太既然熱心於此,就寫了附上,寫得太大,製版時可以縮小的。這位太太,到上海以後,好像體格高了一點,兩條辮子也長了一點,然而孩子氣不改,真是無可奈何。」
(摘自季紅真《蕭紅全傳》,頁217-218、270-280,現代出版社二0一一年五月)